1、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片,观察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板书,齐读课题。 解读课题。 夜:夜晚。
1、【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原文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译文我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2、【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学习目标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3、以下是 整理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原文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注释:舟夜书所见: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见的景象。书,记、写。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夜书所见》原文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学习《夜书所见》交流资料,了解古诗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了家乡,独自在外。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学习目标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通用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二)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它写的是: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不仅回忆起自己得故乡和童年生活。
1、【篇一】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2、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抄第5课生字组三词 背诵第5课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游 山西村 庐山 ……… 山重水复疑无路,不识庐山真面目, 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缘身在此山中。
4、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课件出示2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学习目标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夜书所见》优秀教学设计1 课文分析 《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下面是我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