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西苗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区,山高坡陡。基坑开挖是不方便的。此外,天气多雨、潮湿、多雾,砖房底部空气很重,不适宜居住。因此,苗族人总是选择靠近山和水的地方建造这种通风性能好的干木建筑,即“高跷建筑”。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更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不同地方的湘西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湘西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所以湘西吊脚楼也可以说是一种半干栏式建筑。
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
湘西苗族村落吊角楼正是先民传承下来的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体现,为适应山区新环境而逐步完善。湘西苗族多生活在高山密林的山区他们用当地的材料盖房子是很常见的。
1、相传很久以前,湘西土家族人在深山老林搭茅草居住,森林里有蛇虫鼠蚁往草屋子里钻,为了应对,人们在大树半腰间搭起茅草棚,由于这种房子的脚是吊在半空的,所以民间就称它为“吊脚楼”。
2、吊脚楼,是土家人所喜爱的住宅。它一头立在平坝上,和侧面的厢房连接;一头吊在坎下,自成两层楼房。上层住人,下层设牲畜栏圈。上层的三方大都有栏杆、扶手、阳台,敞亮干净,既可在里面挑花绣朵,读书写字,又可晾晒衣被。
3、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1、这两者的区别如下:建筑材料:傣族竹楼主要使用竹子建造,包括竹柱、竹篱、竹板等。吊脚楼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现多已改为瓦顶。结构形式:傣族竹楼屋顶较低,两侧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
2、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现多以改为瓦顶。
3、不管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吊脚楼还是傣族的传统民居竹楼,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之一,其建筑形式也均别具一格、各有千秋。傣族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属于干栏式的建筑。
4、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