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加强件,即结构的底部意味着结构相对较弱并且需要在结构中加强。通常,它通过更大截面尺寸和改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加密或加固的 *** 进行处理。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按《混凝土高规》的规定计算,计算起点一般是室外地坪。
1、底部加强部位是指底部两层高度之和以及建筑总高度的1/10,二者取大值。约束边缘构件是底部加强部位再往上延伸一层。底部加强部位是从地下室顶板算起的,如果嵌固端不在地下室顶板,那么底部加强部位要往下延伸到嵌固端位置。
2、高层建筑好比 *** 土里的棍子,下面嵌固在土里,顶部悬空着。
3、对于施工来说,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按图施工,人防也是一样,图纸不清楚你就找设计人答疑。
4、首先更正标题中,构造边缘构件和约束边缘构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5、这个概念是剪力墙(也叫抗震墙)上的。加强区和非加强区的区别主要是配筋,边缘构件的纵筋、箍筋,墙体分布筋的配筋率要求都不同,此外最小墙厚的要求也不同,加强区的要求更高。
1、底部加强件,即结构的底部意味着结构相对较弱并且需要在结构中加强。通常,它通过更大截面尺寸和改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加密或加固的 *** 进行处理。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按《混凝土高规》的规定计算,计算起点一般是室外地坪。
2、抗震设计时,为保证剪力墙底部出现塑性铰后,具有足够的延性,应对可能出现塑性铰的部位采取加强抗震措施。包括提高其抗剪切破坏的能力,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控制剪力墙的轴压比等,该加强部位称为底部加强部位。
3、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和落地剪力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
4、一般加强区及其上一层配置约束边缘构件,再往上配置构造边缘构件。延性抗震墙一般控制在其底部即计算嵌固端以上一定高度范围内屈服、出现塑性铰。
5、这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可以看到,一般来说,它指的是底层层高,墙肢长度,楼层总高1/8,三者中的大值。
6、剪力墙非底部加强区正是这一条中提出的概念。在地震时有一些短柱、墙体脆性破坏是很厉害的,十分危险。设计人根据其轴压比的验算结果:剪力墙加强部位不仅限于底部,所以在施工图中都直接给出加强区在哪几层、哪些部位。
1、看清楚设计文件中确定的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在底部加强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会比非加强区部位的小。在底部加强区和非加强区转换的楼层,一般会出现结构变截面,钢筋直径变换等,参建各方应引起注意。
2、.4.4 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7.2.2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短肢剪力墙截面厚度除应符合本规程第7.2.1条的要求外,底部加强部位尚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尚不应小于180mm。
4、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