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1、孔子的学生子贡不明白为什么把孔圉称之为文,便去问孔子.)孔子回答说:“他聪明而又虚心好学,从不因为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而感到羞(xiū)耻,所以称之为文。
2、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3、不耻下问出自《论语》,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在春秋时期,出了一名圣人,名叫孔子,他的学生就有3000多名。
1、不耻下问出自《论语》,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在春秋时期,出了一名圣人,名叫孔子,他的学生就有3000多名。
2、成语故事:不耻下问3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古代的一个教育家,还被人们称为“圣人”。他为人学识渊博,但还是虚心地向别人学习请教。
3、不耻下问的故事 解释: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关于好问的名人故事1 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关于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
孟僖子,少不习礼仪,后外交受辱。因此,他不耻下问,向众人学礼。他的座右铭是:不知礼,无以立!临死前,孟僖子要儿子孟懿子、南宫敬叔向孔丘学礼。理由是:孔丘是聪明人的后代,将要得志。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在春秋时期,出了一名圣人,名叫孔子,他的学生就有3000多名。
不耻下问的故事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1、不耻下问的意思 不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2、不耻下问出自《论语》,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在春秋时期,出了一名圣人,名叫孔子,他的学生就有3000多名。
3、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