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见《老子》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文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其安易持①,其未兆易谋②。其脆易泮③,其℡☎联系: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本,生于毫末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⑥。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老子第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联系: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联系:易散。”在本章中,老子先是阐发了透过事物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道理。这个道理在今天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深之处,但是在两千五百年前,它却是振聋发聩之语。
之一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联系: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从一个侧面谈防患于未然。第二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联系: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其脆易泮③,其℡☎联系: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联系: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联系: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正确答案:老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出自《道德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出自:荀子《劝学》 。原文片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先秦·李耳《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告诉我们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一百个理论不及一个实践的道理。
始于足下的上一句是:千里之行,作者是老子,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全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联系: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释 义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之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