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家畜以牛、羊感染为主,其次猪、犬、马、骡、驴、猫等也能感染。1 病原学 病原为日本血吸虫,其成虫寄生在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
可引起病变处的虫卵肉芽肿、纤维化,为慢性血吸虫病主要原因。虫卵主要沉积在肝脏及结肠。但以肝脏为最重。尾蚴和童虫致病:可引起尾蚴性皮炎;童虫可引起全身急性症状。
血吸虫的致病阶段:尾蚴、童虫、成虫、虫卵 虫卵危害更大,虫卵是最主要的致病阶段,其沉积在肝、肠或膀胱及生殖器官导致的虫卵肉芽肿及其纤维化是血吸虫病最主要的病变。
【答案解析】 日本血吸虫卵内毛蚴泌昀可溶性抗原可引起超敏成应及肉芽肿形成,是虫卵致病的主要机制。
【答案】:E 血吸虫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性变态反应或速发型变态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
日本血吸虫,又称东方吸血虫,是一种寄生虫,发现于19世纪,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它的危害主要来自于它的虫卵,虫卵会在人体内引发疾病。日本血吸虫的寄生循环包括两个宿主:人类和淡水螺类。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籍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是虫卵沉积于肠道或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
日本血吸虫产卵的部位是肠粘膜下层静脉末梢内。日本血吸虫)即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日本血吸虫在终宿主的门静脉、肠系膜下静脉中寄生,成虫在此处产卵。这些虫卵部分沉积在肠壁小血管中,经过约11天的发育,卵内的卵细胞会发育成毛蚴。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产的卵可以沉积在肝脏,肠壁血管内和周围组织中。
【答案】: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a)又称日本裂体吸虫,其生活史为:水中的尾蚴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发育成为成虫。成虫在肠系膜静脉中常为雄虫抱其雌虫交配。
吸虫纲,人体寄生虫。即血吸虫,国内分布于南方各省区;国外分布在日本。小型个体,雄虫长12-24毫米,宽0.50-0.55毫米,体表基本光滑或仅有极小的棘。睾丸7个,排为一行;雌虫有卵巢一个,长圆形。
1、③血吸虫发育阶段中的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均可引起病变,但以虫卵引起的病变最严重,对机体的危害更大。因成熟虫卵 含成熟毛蚴,其头腺分泌物有抗原性,从而引起特征性虫卵结节(血吸虫性肉芽肿)。
2、解析:日本血吸虫卵内毛蚴分泌的可溶性抗原可引起超敏反应及肉芽肿形成,是虫卵致病的主要机制 。
3、日本血吸虫病主要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
4、【答案】:A 在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尾蚴、童虫、成虫以及虫卵等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但以虫卵引起的病变最严重,对机体的危害也更大。造成损害的原因和机制主要是不同虫期血吸虫释放的抗原诱发宿主的免疫反应所致。
1、融入先进教学理念,不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生物知识、培养一定的生物技能,树立科学的生物观念,还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探究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们感受到生物学科的魅力,提高生物素养,培养合格公民。
2、(2)常见的软体动物有:河蚌、蜗牛、乌贼(贝壳退化)和章鱼(贝壳退化)(3)与人类的关系:有益:食用、药用(乌贼的壳:海螵蛸,鲍的壳:石决明)、工艺品 有害:有的危害农作物,传播疾病,如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
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生物优质资料下载,适合各阶段老师教学,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
4、生活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等7个阶段(图14-18)。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5、种子的主要结构是 A. 胚乳 B.子叶 C.胚 D.种皮 25.遇碘变蓝的物质是 A. 水 B. 蛋白质 C. 淀粉 D. 脂类 初一七年级生物题 绘制生物图用的铅笔是()。
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机制在动物研究的结果表明,是t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
目前认为,在虫卵可溶性抗原 *** 下,宿主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抗体在虫卵周围形成复合物,引起局部变态反应,是日本血吸虫形成肉芽肿的主要机理。
血吸虫的致病阶段:尾蚴、童虫、成虫、虫卵 虫卵危害更大,虫卵是最主要的致病阶段,其沉积在肝、肠或膀胱及生殖器官导致的虫卵肉芽肿及其纤维化是血吸虫病最主要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