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经》十大名言篇一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解释】众人都觉得自己过得充实有余,我却遗世而独立。众人自以为清醒聪明,我却昏庸迷糊;众人都以为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解释】: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00、解释: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1、.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志》 【译文】 指不辞辛劳,勤勤恳恳,小心谨慎,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道德经》经典名言名句 篇1 第1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第2 章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4 章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3、【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5 物壮则老。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老子喜欢用水来比喻上德者的品格,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柔软、停留在更低点、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道德经》 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3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道德经》 4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感悟】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名言欣赏【经典篇】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