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2023-11-05 19:40:47 体育信息 吕布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时,突触后膜出现的电改变是A.极化B.去极化C.超...

发生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上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两种电位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1、分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掌握“突触传递和神经反射”知识点。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简称EPSP,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3、突触传递在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有两种形式的突触后电位变化。在抑制性突触,由于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即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C)。

4、【答案】:E 当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时,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在突触后神经元轴突始段发生动作电位,完成突触的传递过程。

5、【答案】:B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故选B。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

【答案】: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 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若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则引起后膜对Na+、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大,使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若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引起后膜对K+、C1—尤其是C1—的通透性,则后膜产生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作用机理: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名词解释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简称EPSP,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分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掌握“突触传递和神经反射”知识点。

突触前膜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Na+内流,产生局部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本质为局部电位,当其达阈电位即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始段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英文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简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

终板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感受器电位都具有全或无的性质_百度...

1、全或无现象:该现象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作电位幅度。细胞接受有效 *** 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更大,增大 *** 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二是不衰减传导。

2、电位分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和局部反应(也叫局部电位或电流)。终板电位是神经-骨骼肌接头处,肌细胞膜(这里叫接头后膜或终板膜)上的局部反应;突触后电位是经典的化学突触,突触后膜上的局部反应。

3、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其大小与神经末梢释放的Ach量成正比;无不应期,可表现为总和现象。终板膜上无电压门控钠通道,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4、②具“全或无”特性。③动作电位可以沿细胞膜向周围迅速传播。④动作电位在传播过程中不衰减,其波形和幅度始终保持不变。⑤动作电位的峰电位不能总和,处于不应期阶段,即对任何强度的 *** 都不会发生反应。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66060320 bytes) in /www/wwwroot/lvqb.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