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上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两种电位变化。
1、分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掌握“突触传递和神经反射”知识点。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简称EPSP,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3、突触传递在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有两种形式的突触后电位变化。在抑制性突触,由于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即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C)。
4、【答案】:E 当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时,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在突触后神经元轴突始段发生动作电位,完成突触的传递过程。
5、【答案】:B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故选B。
【答案】: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 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若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则引起后膜对Na+、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大,使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若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引起后膜对K+、C1—尤其是C1—的通透性,则后膜产生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作用机理: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简称EPSP,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分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掌握“突触传递和神经反射”知识点。
突触前膜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Na+内流,产生局部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本质为局部电位,当其达阈电位即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始段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英文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简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
1、全或无现象:该现象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作电位幅度。细胞接受有效 *** 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更大,增大 *** 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二是不衰减传导。
2、电位分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和局部反应(也叫局部电位或电流)。终板电位是神经-骨骼肌接头处,肌细胞膜(这里叫接头后膜或终板膜)上的局部反应;突触后电位是经典的化学突触,突触后膜上的局部反应。
3、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其大小与神经末梢释放的Ach量成正比;无不应期,可表现为总和现象。终板膜上无电压门控钠通道,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4、②具“全或无”特性。③动作电位可以沿细胞膜向周围迅速传播。④动作电位在传播过程中不衰减,其波形和幅度始终保持不变。⑤动作电位的峰电位不能总和,处于不应期阶段,即对任何强度的 *** 都不会发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