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胜于言的意思是行动胜于空谈。解释如下:行胜于言是一个强调实践重要性的观点。这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成就和进步来源于实际行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谈论和承诺。简单地说,言语是重要的,但行动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创造实际的价值。
1、壮志凌云,比喻理想宏伟远大,形容人志向高远,心怀壮志。抱负不凡,则指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与常人不同,具有非凡的抱负和追求。高飞远翔,飞得既高又远,比喻前程远大,未来可期。桑弧蓬矢,源于古代男子出生时的仪式,射人用桑木做的弓,蓬草做的箭,射向天地四方,象征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2、勇往直前,yǒng wǎng zhí qián,勇敢地一直向前进。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联合式结构,用作褒义;多用来形容人的精神、勇气、气概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3、大展宏图 [ dà zhǎn hóng tú ]展:把卷画打开,比喻实现;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 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计划或抱负。大显身手 [ dà xiǎn shēn shǒu ]: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 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4、黄粱美梦则是另一个成语,它描述了一种虽然美好但并不现实的梦想。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虽然心中可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也要脚踏实地,理性看待自己的能力与现实。它告诫人们,不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而要更加注重实际,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1、马拉松口号8个字为:挑战自我,勇攀高峰。这个口号简洁明了,直接传达了马拉松运动的核心精神。挑战自我,意味着参与者在马拉松比赛中不仅仅是在与他人竞技,更是在与自己的内心、体能和意志力进行较量。马拉松比赛动辄数十公里,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次对身心的极大考验。
2、马拉松:展示西安活力,促进国际友谊。热爱奔跑,心灵传递。奥运年,我们共同奔跑。百年青岛奥运会,万众一心迎马拉松。衡湖赛跑,与世界同步。奔跑中的兰州。城墙见证秦皇汉武的豪情,古城欢迎马拉松赛事。城市承载爱心,跑出激情。城市承载梦想,爱心同行。
3、挑战极限,勇往直前。马拉松运动,不仅是一场身体的竞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漫长的赛道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艰辛。这八个字挑战极限,勇往直前,恰恰体现了马拉松运动员不屈不挠、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挑战极限,意味着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身体的极限。
美国有人在北京奥运会游泳得8枚*,上届得6枚*。可见他付出多大怒力。要加分呀。
国人为国家争气的故事有:杨利伟:2003年07月,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时为中校军衔。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句名言便流传开了。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 –1919年4月24日)(Jeme Tien Yow),号眷诚,字达潮,广东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
抗战名将王铭章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有一枚抗战名将王铭章的印章,这枚印章的背后有一段悲壮的故事。1938年3月,日军第10师团沿津浦路南下,企图进攻徐州。为了固守滕县,阻止日军南进,41军第122师师长王铭章统一指挥第122师、124师在滕县御敌。
马拉松精神就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跑马拉松的过程就是与自己搏斗,用你强大的意志力降伏心中的懒惰、消极、畏难、放弃等种种负面情绪,从而达到战胜自我、重塑自我的目标。同时,跑马拉松更是一种对目标执着和永不放弃的精神。马拉松的精神可以代入到生活的各个细节,比如,跑马拉松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起步。
马拉松精神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挑战自我:马拉松运动要求参赛者不断突破自己的体能和心理极限,勇于面对并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超越极限:在马拉松比赛中,参赛者需要不断挑战并超越自己的体能极限,通过训练和坚持,实现自我突破。
马拉松精神就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具体来说:挑战自我:就像是在跟心里的那个“小懒惰”打架,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跑得更远!超越极限:每一次觉得“到极限了,跑不动了”的时候,再咬咬牙,发现原来自己还能再突破一点点。
“精疲力尽”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因过度劳累或消耗巨大而导致身体和精神极度疲惫、完全失去活力的状态。 从字面理解,“精”指精力、精神,“疲”是疲劳,“力”为体力,“尽”则意味着耗尽。这四个字组合后,生动刻画了一个人在体力、脑力或情感上被彻底透支的情景。
精疲力尽的意思是:精神非常疲劳,体力耗尽。详细解释如下:词语分解 精:此处指精神。 疲:疲劳。 力尽:力量用尽。整体含义 精疲力尽描述的是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
精疲力尽【jīng pí lì jìn】基本释义:指精神疲乏,气力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1卷:“我已筋疲力尽,不能行动。”筋疲力尽的反义词:容光焕发 [ róng guāng huàn fā ]基本释义:脸上的光彩四射。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