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以中班孩子为主角,围绕“投篮不是考试,是一场有趣的练习游戏”的理念展开。我们用轻松的语言、短小的动作拆解和可视化的示范,引导孩子们从基本站姿到发力释放逐步掌握投篮技巧。课堂氛围以互动为核心,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敢于失败、勇于纠错,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包括:1) 体感与肌肉记忆建立,提升身体协调性和空间感知;2) 掌握基本投篮姿势:握球、站位、膝盖发力、手腕收力与释放路径;3) 形成简易的投篮节奏感,能够在近距离完成稳定投射;4) 培养团队协作与专注力,通过小组互动和同伴鼓励来提升学习兴趣。
适用对象与场地:适合3-6岁儿童的中班阶段,场地选择室内篮球场或体育馆,地面保持干燥,篮筐高度可降至儿童友好水平(如1.8米左右),使用小号篮球(约4号或儿童专用球),配合彩色标记物帮助目标定位。若空间有限,可以在地垫上进行投篮练习,确保孩子的落地动作柔软、安全。
课程准备:一套儿童球、若干软垫、若干彩色圈或旗标、若干轻便的球架或低矮篮筐、清晰的示范道具(如示范球、手部动作贴纸),以及简单的记分方式如“猜中几次就奖励贴纸”。教师先演示标准动作要点,再用简短口令引导孩子跟做,过程中用夸张但不过度的表情和手势增强记忆点。
热身环节设计为3个小游戏,既拉筋又带动情绪:First,“球球走路”让孩子在原地踩点前进,脚步要与呼吸同步;Second,“篮球猫步”用脚尖和脚跟交替的小步跑,提升脚踝灵活性;Third,“咚咚拍掌”节拍练习,通过拍掌与蹬地的结合感受冲量的产生。热身强调安全着地,动作幅度以孩子舒服为宜,避免拉扯、扭伤。
姿势要点之一:站姿与脚步。孩子站成℡☎联系:℡☎联系:劈腿的姿势,双脚与肩同宽,重心略落在脚掌中部;前脚尖℡☎联系:指向篮筐方向,后脚跟略抬起,保持身体的稳定性。脚步的目标是“脚跟带动膝盖,膝盖带动髋部”,让孩子明白发力是从地面传导到上肢,而不是靠上臂用力。你可以用彩色贴纸标出左脚与右脚的不同颜色,要求孩子按颜色顺序完成一步步移动,让动作显得游戏化而不是机械训练。
姿势要点之二:握球、手型与出手。投篮手的位置要点是:投篮手掌下方托住球,拇指和食指略℡☎联系:分开,形成一个支撑点;另一只手作为引导手,放在球的侧面,帮助稳定方向。球在胸前保持轻℡☎联系:抬起,肘部自然下垂,手腕与指尖在释放时呈“指尖画弧线”的动作。教师用软球演示,孩子跟着做,强调“看准目标、松手释放、手指最后一击”的节奏感。为了增强记忆,可以把出手动作分解成五个动作点,让孩子点名对应动作。
姿势要点之三:肘部、手腕与释放路径。肘部要保持在肩线下方,与球体成直线,避免抬肘或张弛过度;出手时用手腕的“弹性”来完成球的轨迹,释放点尽量在眉毛高度左右,形成一个自然的抛投弧线。为了帮助孩子直观理解,可以用墙面投射对比:让孩子试着把球从墙上弹回,感知球的轨迹是否圆润、是否能落入前方篮圈虚线内。这一阶段强调“慢动作+重复”,直到动作成为连贯的投射动作而不是分离的点射。
近距离练习与节奏训练。在初期,设置近篮筐区,孩子距离篮筐2-3步远,采用“接球后马上投”的模式,减少控球时间,降低难度。目标不是命中高分,而是通过迅速的连贯动作建立肌肉记忆。通过小游戏提升节奏感,例如“节拍投篮”——教师发出节拍,孩子按节拍进行投篮;或者“轮圈投篮”,孩子站在不同颜色圈内完成投射,训练角度意识与手型控制。
进阶练习与纠错。逐步增加投篮距离,要求孩子在不改变姿势的前提下提升稳定性。常见错误包括脚步与身体不协同、出手过早或过晚、手腕收力不充分等。纠正要点是:先纠正站姿,再纠正出手时机,最后统一动作的连贯性。教师可以通过“镜像模仿”与同伴观察的方式,让孩子在彼此的示范中发现差异,提升自我纠错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与互动要点。采用“分组对抗+观察+示范+模仿”的循环模式,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感。课堂中穿插“老师说笑话、孩子接龙口令”等轻松环节,让紧张感降温;用 *** 热词或校园梗活跃课堂氛围,但不过度喧哗,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专注。通过目标板、计分贴纸与小奖品,提升孩子的主动性与持续参与度。
评估与反馈。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观察孩子在站姿、握球、出手、跳投等环节的表现,记录进步点与需要加强的区域。评估时用简单语言描述,如“你的大脚步更稳了”“你的出手像画弧线一样漂亮”之类的肯定句式,避免过于专业和抽象的表达。家长回传简短表格,帮助家庭环境继续支持孩子的练习。
拓展与家庭练习建议。在家里可以设置“投篮小站”,利用地垫、纸杯和塑料篮筐等简易道具,鼓励孩子每日坚持5-10分钟的练习;同时引导家长参与到游戏中来,比如“谁先命中三个目标就获胜”的亲子挑战,增加亲子互动的乐趣。若条件允许,可安排短距离的对战小游戏,让孩子在对抗中体验竞争的乐趣与团队协作。
课堂的氛围要点在于“笑声+专注+练习”三者并重。用幽默的语言描述动作,让孩子知道“投篮其实就像把球送回家的路”,同时保持专业性与科学性,确保动作的安全与正确性。每次练习结束后,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小目标,如“下次提高一个脚步的稳定性”或“让出手的弧线更圆”,以持续激发学习动力。最后,场景转向自由练习时,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今天学到的点子,并用一个动作或者表情来总结,这样的自我表达会让学习印象更加深刻,直到下一节课继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