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凤伟的《中国一九五七》强劲的想象力产生强劲的真实以虚构的形式达到逼真的写实效果,是小说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以周文祥为之一人称展开的叙述,不断遭到周文祥自己的质疑。
1、反思文学名词解释是是七八十年代之交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茹志鹃于197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2、“反思”一词,据说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为“反思”。
3、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
4、反思文学的“反思”在范围上是有限的,并且较多地局限在“社会问题”的层面,最终也就从根本上无法完成反思文革的使命。
1、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
2、茹志鹃的作品的取材有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40年代的战争生活,除《百合花》外,还有《关大妈》、《澄河边上》、《三走严庄》等;另一是20世纪50年代上海里弄及近郊农村的题材。
3、个人作品新时期以来,茹志鹃又发表了10多篇小说,随着主题的深化,风格亦有所改变,于清峻中隐含锋芒。
4、茹志鹃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生于上海。1943年参加新四军。战争年间,在军队的文工团工作。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问世的短篇《百合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注意。
5、茹志鹃的短篇创作十分注重构思的精巧。她往往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
6、《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
1、概念: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2、反思文学名词解释是是七八十年代之交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茹志鹃于197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3、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4、反思主体:大多干部身份,往往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革命信仰理想 *** ,遭遇运动,虽迷惘痛苦,但始 终怀有革命信念对理想忠诚。(三)作品《布礼》,理解“钟亦诚”形象《蝴蝶》,张思远。确立人民上帝的主题。
5、所谓反思文学,也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以反思文革的历史教训、追溯文革的历史根源为旨归的文学思潮。它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1979年,茹志娟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标志着反思文学的开端。
6、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伤痕”、“反思”小说令人耳目一新。
简介:《剪辑错了的故事》作品力图从国家政策同人民利益间的冲突关系,去追究所谓国家政策执行人兼人民利益代言人老甘们在这场浩劫中所发挥的可疑作用。到了张贤亮,反思的深度则被推进至一个新的水平。
原文简介 《剪辑错了的故事》作品力图从国家政策同人民利益间的冲突关系,去追究所谓国家政策执行人兼人民利益代言人老甘们在这场浩劫中所发挥的可疑作用。到了张贤亮,反思的深度则被推进至一个新的水平。
没死。老寿寻人未果回家后,甘书记敲门来要粮。但是第五个故事结尾,老寿应该是进入了梦乡,第六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是他的梦境。
《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剪辑错了的故事》、《如意》、《高高的白杨树》等。《百合花》《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是是七八十年代之交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茹志鹃于197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没死。老寿寻人未果回家后,甘书记敲门来要粮。但是第五个故事结尾,老寿应该是进入了梦乡,第六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是他的梦境。
赏析: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表现出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同人民群众骨肉相连、患难与共的好干部老甘,是怎样在“大跃进”中变成不顾群众死活,“变着法儿让领导听着开心、看着高兴”的“甘书记”的,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异化。
《剪辑错了的故事》作品力图从国家政策同人民利益间的冲突关系,去追究所谓国家政策执行人兼人民利益代言人老甘们在这场浩劫中所发挥的可疑作用。到了张贤亮,反思的深度则被推进至一个新的水平。
“人家甘书记正跟省里的领导说话,咱去了往哪站啊?” “这,你们又不懂了。省领导又不是客,他们下来是为了工作。工作,就是为了咱。 说不定当场给咱解决了困难,叫咱把粮拉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