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池穴 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承山穴 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运化水湿,固化脾土,寒湿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之。
1、足三里穴艾灸祛湿: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2、一般在曲池、合谷、解溪、足三里、关元、中脘等穴位进行艾灸可以治疗湿气重。
3、神阙: 神阙就是肚脐眼,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艾灸此处能够益气养血、温补元阳、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去除体内的湿气。
4、中脘穴:位于胃脘部的正中线上,脐眼向上两横指的位置。艾灸中脘穴有助于调和胃气,消除湿气困扰。气海穴:位于脐眼两侧各二横指的位置,即腹部两侧的凹陷处。艾灸气海穴可以活络气血,促进水湿代谢。
1、身体五大祛湿穴位从头到脚依次为: 百会穴、大椎穴、神阙穴、阴陵泉穴、涌泉穴。 *** 五大穴位祛湿 百会穴 位置: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间联线的交点处,大致在头顶正中央处。
2、隐白穴 脚拇指内侧,脚趾甲旁0.1寸处是隐白穴,这是脾经的井穴。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湿,此穴位能提升脾阳,起到行气化湿效果,同时也能改善月经过多的情况。
3、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关元穴是女性常用的保健穴位, *** 关元穴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改善患者排尿不畅等问题,对于女性患者来说还可以缓解宫寒痛经等妇科疾病。
4、身体排湿气的穴位找准身体的排湿口(1)委中穴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这里有个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
怎样 *** 排出湿气。身体排湿气的穴位找准身体的排湿口(1)委中穴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这里有个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
曲池穴 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承山穴 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运化水湿,固化脾土,寒湿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之。
*** 1:水分穴 水分穴有促进新陈代谢功效,有助于消水肿。水分穴在肚脐上方1个大姆指宽处(约1寸)。顺时针轻轻按压5圈,重覆20-30次。自己按时以姆指按压。 *** 2:阴陵泉 阴陵泉利于化湿滞,有助排除小腿湿气、利水消肿。
涌泉穴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处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来找到穴位。 *** *** :点按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行。
如果想排出自己体内湿气的话也是非常简单的。承山穴 这个穴位是一个排出湿气的主要穴位,而且是比较好找的。在平时,我们踮起脚尖然后摸自己的小腿后侧肌肉,尾端有一个突出的部分,即为承山穴所在的位置。
牌虚,湿气重,牢记这6个穴位 阴陵泉 功效:补益脾气、清热利湿、排渗脾湿。 *** 阴陵泉穴时拇指指端放于阴陵泉穴处,先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以酸胀为度。承山穴 功效:运化水湿,固化脾土、舒筋活络。
足三里 足三里这个穴位的位置在小腿外侧,跟膝盖大概有一个手掌的距离。这个穴位有生发胃气以及烦躁皮试的功效,还能缓解胃部疾病,非常适合具有胃病,脾胃湿气又重的人。
中脘穴是任脉上的穴位,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四寸,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的作用。有消化系统疾病,腹胀,腹痛的患者,可以通过按揉这个穴位来缓解。
神阙穴 *** *** : 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点燃艾炷来灸熏穴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热水袋温敷;或使用艾盒,将其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1) *** 疗法 [取穴]中院。[做法]取仰卧位或坐位,以左手手掌或右手手掌以中院穴为中心,做顺时针方向对上腹部进行旋摩100次。
主要以点按为主,每次 *** 100~ 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阴陵泉有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排渗脾湿,益肾利湿、行气消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