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豫让的故事:豫让是春秋晋国人,春秋末晋知氏家臣。曾漆身吞炭,谋刺赵襄子。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1、智伯死后,豫让逃进了山里,听说赵襄子将智伯的头骨制成了饮酒用的器皿,豫让恨得牙根痒痒,心中只剩下一个念头,一定要杀了赵襄子,好为智伯报仇。豫让,春秋时期晋国人。
2、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豫让如果真是义士,既然被放了,要么自杀,要么不再复仇,而又再次行刺企图复仇,非义,假义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
3、之一次,豫让伪装为受过刑罚的人,挟带匕首,混入赵襄子的居所打扫厕所。襄子上厕所的时候,第六感实在是太敏锐了,心里有所警觉,下令搜查,随从果然抓获了豫让。
4、豫让为了复仇为了报知己之恩,舍弃了家舍弃了生命,演绎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壮烈传奇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学到了做事要有毅力,要有恒心,锲而不舍。
5、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赵襄子就是赵无恤,公元前475年,执晋国国政二十年的赵简子按照自然规律死掉了,其子赵无恤嗣立。
1、《豫让论》原文: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 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2、豫让漆身吞炭 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战国间晋国人,为晋卿智瑶(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赵﹑韩﹑魏共灭智氏。
3、豫让在关键时刻既不能对他进行开导,而在智伯死后又轻率地以身相殉,实属不够明智之举。作者在这里只是就豫让之死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评说,而不是全盘否定这个人物。
4、豫让为智伯复仇,当年豫让在临死之前,面对如林刀剑,坦然说出的这句话,“以众人待我,亦以众人报之;以国士待我,亦以国士报之。” 难道豫让对待智伯不仅仅是出于忠君理念,更重要的是他将智伯视为知己?而智伯的为人的确不敢恭维。
5、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吸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1、豫让最初曾在范氏和中行氏处当过臣下,但均未受到重用。直到他投靠智瑶门下,才受到尊重,而且主臣关系很密切。晋哀公四年(前453),智伯被韩、赵、魏三家攻灭,赵襄子把智瑶的头盖骨涂漆后做成了酒杯。
2、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为知己豫让的事迹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而悲泣。
3、更佳敬业刺客:豫让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屡不得志,投靠智伯后,受到重视。后来智伯被仇家赵襄子所杀,赵襄子还拿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出离愤怒,“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豫让决定誓报此仇。
4、也许,在今天看来,豫让所甘愿献出生命的信条已经又有点不合时宜,但他不肯苟且于世、不避危难的这种精神,却应该看作是对人的主体性力量的张扬,是对所谓宿命的抗争。
1、豫让漆身吞炭 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战国间晋国人,为晋卿智瑶(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赵﹑韩﹑魏共灭智氏。
2、《豫让论》原文: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 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3、《豫让论》 明代: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4、文言文翻一下 《豫让》 译文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着这一段故事: 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