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电望远镜(英文名称radiotelescope)是指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的射电波的基本设备,可以测量天体射电的强度、频谱及偏振等量。包括收集射电波的定向天线,放大射电信号的高灵敏度接收机,信息记录_处理和显示系统等。
射电天文学是利用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宇宙天体发出的无线电信号,研究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一门学科。与以接收可见光进行工作的光学望远镜不同,射电望远镜是靠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天文学上称为“射电辐射”)来工作的。
电磁波的产生源头可以是许多物理现象,例如电流的变化、电子的振荡、分子的振动等。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能量传播形式。
此外,某些产生非热辐射的天体,虽然不发出可见光,但往往发出强烈的射电辐射,因此用射电探测 *** 能探测到某些光学波段完全无法发现的天文现象。可以说,射电天文不仅是光学天文的补充,而且开辟了天文学科中一个崭新的分支。
.最早辨识出的天文学无线电波源是偶然发现造成的意外收获。
天体的X射线辐射产生于具有极端物理条件(极高温,极强引力场、磁场和激波等)的区域和过程。这些天体和区域往往是在可见光及其他电磁波段所无法看到的(图3)。
1、射电天文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半个多世纪来,发展十分神速。20世纪60年代四大天文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都是用射电天文手段获得的。
2、世纪是射电天文学的时代。射电天文打破了光学天文的古老观念,使观测进入了全新时代。无线电取得成功之后,1924年人们利用无线电反射测定电离层的厚度。
3、世纪50年代起,随着射电天文探测技术的提高,射电天文学得以迅速发展,可探测从毫米到米波的宇宙电磁辐射。
4、一些雷达科技人员,把雷达技术应用于天文观测,揭开了射电天文学发展的序幕。在1942年2月27日,英国陆军的研究官员J.S. Hey发现太阳散发出无线电波,开始协助无线电天文学的推展。
5、射电天文学从此诞生。雷伯使用的那架天线是世界上之一架专门用于天文观测的射电望远镜。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取得了四项非常重要的发现: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被称为“四大发现”。
6、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于无线电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探测到了来自宇宙太空的无线电波,从而在光学波段以外,又开启了一个认识宇宙的新窗口,导致了射电天文学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