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攻克天下最坚强的东西,无形的东西能够穿过没有缝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了“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
德经·第四十三章 作者:李耳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看似柔弱不堪,如果给它足够长的时间,足以滴穿坚硬的岩石。一个人“观天之道”容易,难的是长期“遵天之行”。
无有入无间②,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③及之。[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翻译】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
讲完这个道理后,于是老子就讲:从至柔驰骋于至坚,从无有入无间的天地之间的普遍道理知道,对人类也是一样,“无为之有益”,有些事情,无为比有为效果更好。
希言自然 有一种修为,叫不说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名,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关尹子博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象,对老子的大道早有耳闻。如果函谷关令不是尹喜,老子就此通关而去,后世也就看不到《道德经》了。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无有入无间”,无形的东西能够穿过没有缝隙的地方,就像风一样,没有什么地方它进不去的。
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丧的人就认同失丧。认同道的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的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的人,失丧便拥抱他。信心不足,才有不信。
1、《道德经》第四十三章简短易懂。原文如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首先要正确地理解无为,《道德经》中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天理人心,敬畏真理,敬畏自然,敬畏天道,敬畏民心,无为而无不为。
3、【经文妙解】天下最柔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密度再高、再坚硬的东西,“空无”都能贯穿,都能驾驭。(所有物质,包括最坚硬的钻石,其分子、原子里面都有巨大的空间。
4、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①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②,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③及之。[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2、【经解】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最柔弱的东西,反而能够攻克所谓的最坚硬的东西。
3、什么是“天下之至柔”?老子在本章讲的是水的特性,因为老子曾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说明在老子心中,天下最柔的东西是水,但它却可以“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4、天下最柔弱的东西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有,进入无间。我因此知道亡为的有益处。不言的教化,亡为的益处,天下缜密织布能达到。理解:本章讲影响。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好比水在岩石上穿行,对岩石的改变。
德经·第四十三章 作者:李耳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看似柔弱不堪,如果给它足够长的时间,足以滴穿坚硬的岩石。一个人“观天之道”容易,难的是长期“遵天之行”。
“无有入无间”,无形的东西能够穿过没有缝隙的地方,就像风一样,没有什么地方它进不去的。
这一章,应该说是行道作观的重点环节。老子先从天下至柔的东西开始谈,用最柔弱的可以穿透最坚硬的这一概念来说明柔弱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刚强的一面,刚强的是习性,柔弱的是本性。刚强由后天所生,柔弱是先天所成。
无为:老子曰:“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老子“无为”之道贵柔,故此“无为”是指“至柔”而言。 有益:有益处。林希逸曰:“有益,有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