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多数党的领袖为当然的内阁首相,有任免内阁大臣的权利。
内阁的成员由内阁的首脑从与其政见相近的议员中挑选,或由参加内阁的各党派协调分配名额产生,然后提请国家元首任命。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
沿革 英国内阁由英国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发展而来。17世纪初,由于枢密院人数众多,英王常在王宫的内室召集外交委员会的部分亲信讨论决定重大事务。
①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过程。英国的内阁制度起源于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从16世纪初直到18世纪初,内阁制依然处于萌芽状态。
形成过程:没有任何成文法律为依据,依靠惯例形成的。
内阁制 又称议会制,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由于内阁制 *** 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
沿革 英国内阁由英国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发展而来。17世纪初,由于枢密院人数众多,英王常在王宫的内室召集外交委员会的部分亲信讨论决定重大事务。
由此形成惯例:内阁失去下院多数议员信任,可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若新议会支持内阁,则内阁继续执政,否则必须辞职,由下院多数派去组阁。由此,形成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
内阁制 又称议会制,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由于内阁制 *** 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
性质不同。18世纪的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经过光荣革命以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所以其内阁制建立在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上,性质是资本主义民主制的一部分。而明朝当时依然处于封建时代,内阁制是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基础上的。
作用不同 英国内阁制是与首相共进退,一同掌握行政权,处理国家大事。明朝内阁只是顾问机构,制衡来自内阁,朝廷,宦官集团,虽然这种制衡体系显得非常阴暗,甚至不称为制衡,不过还是有制衡效果的。是一个机制和人制的区别。
①中国:内阁是君主专制进一步产生 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 级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他们的主张采 纳与否取决于皇帝,不能起到制约皇 权的作用。
世纪前期。责任制内阁形成于18世纪前期,初始于英国。
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光荣革命后,出现由国王主持的内阁会议。18世纪初,内阁不是法定的组织1721年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财政大臣沃尔波尔成为之一位首相,是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标志。
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之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制正式形成。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初,内阁制依然处于萌芽状态。
英国责任内阁制完善的时间是1721年。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之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制正式形成。1742年,首相罗伯特·沃波尔失去下院多数的信任,被迫率内阁全体辞职。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逐步确立的,英王乔治一世在1686年组建了之一任责任内阁。
1、一,性质不同, 前者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物 ,后者是封建制度产物.二,有无行政权,明朝是内阁票拟,皇帝或者太监披红,最后皇帝盖印,最后的最终行政权在皇帝。
2、是一样的意思,但责任内阁制主要说的是这种政治制度。责任制内阁主要讲的是内阁。因为内阁是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发展时期才发展成为责任制内阁的。
3、社会性质不同 明朝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的产物,英国的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权力不同 明朝内阁只有提供意见,后来有票拟的权力,没有决定权和行政权,行政权掌握在君主手里,明朝内阁制只是君主的顾问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