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2023-09-21 2:53:42 体育知识 吕布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1、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原文】烛之武退秦师①晋侯、秦伯围郑②,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也④。晋军函陵⑤,秦军氾南⑥。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焉用亡郑以陪邻的焉是什么意思

1、“焉用亡郑以陪邻”,意为: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朝济而夕设版焉”的“焉”用于句末、多用作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于此”。“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意思是: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的“焉”的意思是:疑问代词,哪里。

4、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5、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6、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焉用亡郑以陪邻”的“以”是什么意思?

1、以:把。整句意思是: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选段: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焉用亡郑以陪邻?译文: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国的土地呢?以: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4、疑问副词,哪里,焉用亡郑以陪邻。===至于“许”、“微”许,有“允诺,答应”的意思,如“安陵君其许寡人”也有“些许,少许”的意思。微,是些微,少许的意思。这两个字都没有太多意思。

5、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3兼词,同于此,于彼,如风雨兴焉。4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疑问副词,哪里,焉用亡郑以陪邻。

翻译。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选段: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1)译: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领国的实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实力也就相对削弱了。(2)译:假如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是不会到达今天的地步。

越过其他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自己的边邑,你知道这样很难,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实力雄厚了,你的实力就相对削弱了。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66060320 bytes) in /www/wwwroot/lvqb.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